当前位置:首页 > 警钟长鸣
【新视角】警惕错位的"人情观"
发布日期:2015-11-09 阅读:

四川省蓬安县委原书记袁菱14年间从一个“退钱不过夜”的廉洁楷模沉沦为受贿4000余万元的腐败分子,令人唏嘘。在她的蜕变过程中,笔者注意到这么一个细节:一名部下曾给袁菱送了1000元,她当时坚决退回,结果本来关系很好的两人却开始渐渐疏远。袁菱对此事耿耿于怀,觉得失去了部下“信任”,得不偿失。以此为转折,她从誓言“同流不合污”逐渐变成“感觉必须用钱维系各方面关系……”,腐败的防线就此打开。

领导干部不得收受下属礼金,这本是有明确纪律要求的,袁菱拒收礼金,也是理所应当,可原本应该理直气壮的事,她却为何觉得“很尴尬”?个中原因值得深思。

俗话说,一个篱笆三个桩,一个好汉三个帮。领导干部带队伍、抓工作,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落实。维持干部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形成合力、推动工作落实是大有裨益的。但是,维系党内团结统一不能脱离党的政治、组织、工作等方面的纪律和党员的党性原则。同志之间良好的关系是靠共同的事业、民主的氛围、真诚的交流、有益的批评来构建的。那种放弃原则,靠利益勾兑、同流合污来维系上下级之间、部门之间的“良性”关系,明显越过了党规党纪的底线,对一个地方的风气毒化极大,也导致许多党员干部站在了法纪的边缘。

袁菱作为一把手,本应以过硬的作风作出表率,敢抓敢管,把风气扭转过来。可她不仅未能尽到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,自己反被歪风邪气“同化”,深究其思想动机,恐怕还是一个“私心”在作祟。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领导干部就要始终心怀使命,肩负责任,敢于担当。只有把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作为谋事创业的“定盘星”,才能胸襟坦荡,坚持原则,守住底线,谋事创业。“私”心萌动,私欲膨胀,为自己触碰纪律底线找出各种荒谬的“理由”,迟早会思想动摇,防线崩塌,破纪破法。

中国人讲究人伦、人情,注重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礼序的关系,这本是有其积极意义的。但问题在于,有些人往往是重情理有余而重法纪不足,礼尚往来时常成为突破纪律“底线”的理由。试想,如果袁菱在拒收“红包”时,纪律意识能战胜人情面子,心里充满正能量,何需在拒贿后反觉“很尴尬”,并对原本正确的行为却进行错误的“反思”?

破除披着人情往来的“潜规则”,关键要靠把纪律和规矩挺起来,全面从严执行“六大纪律”。只有坚持抓早抓小,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行为以“零容忍”态度,发现一起,处理一起,曝光一起,方能形成震慑,强化“不敢”的氛围。同时,这些案例还能发挥“处理一个,警醒一片”的教育效果,挽救更多干部。

另一方面,还要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礼法相依、崇德重礼、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,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,培育建立以法纪为基础的新型人情观。只要持续加大惩治和教育力度,持之以恒,久久为功,就会树立起纪律规矩的权威,让更多的党员干部树立起纪在法前、纪比法严的观念,保持对披着人情往来外衣的违纪行为的充分警觉。(熊雄)